logo

·中文版·English

|企业邮箱 |OA办公系统

新闻中心

核心产业

民航运输金  融

航空置业通用航空

航空制造文化旅游

航空物流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郑东新区龙湖中环路如意西路交叉口向北100米航空经济服务中心
邮编:450000
电话:0371-87519086
传真:0371-87519086
网址:http://www.hnhtyxgs.com/


专家论道 当前位置:网站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 >新闻中心 >专家论道

“干支通 全网联”大有可为

时间:2023年03月03日   来源:

“干支通 全网联”大有可为

钟山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航空运输研究所主任经济师


   去年,民航局出台了《民航局关于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以“十四五”规划为牵引,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持续优化航线网络建设,不断满足国家战略、人民出行、经济社会发展等目标要求,进一步释放国内潜在市场需求,提升基础网服务能力,加快打造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竞争力强的国内航空运输服务体系,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初具规模
  逐步完善体系建设
  多年来,民航局积极践行“人民航空为人民”,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协同联动,通过开展国内中转旅客跨航企行李直挂服务试点,推动企业优化流程、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协同机制等进一步改善中转服务,鼓励航空公司、机场等打造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中转产品,中转业务初步形成规模;同时持续加大在航线航班、机队运力、时刻资源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升偏远与交通不便地区的航空出行保障,逐步完善以航线网络为核心的航空运输服务体系。
  尽管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于民航高质量发展和智慧民航建设而言,当前国内航线网络布局、机场互联互通以及推进中转便利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资源配置不足。尽管目前已建成的支线机场和通航短途运输机场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应急救灾、国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人民群众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完善空间。2019年,全国通航短途运输的航线条数仅占航线总量的1.4%;在83个A类通用机场中,仅有19个开辟了短途运输航线。运力、时刻等资源、网络结构、布局规划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行业主体认识不一。对航空公司而言,大型航空公司自身航线网络较为发达,更倾向于引导旅客选择直飞或者在本航企中转,而中、小规模的航空公司和通用航空公司则倾向于将此视为合作共赢,参与积极性更高;对机场则是反过来,大型机场更加注重中转服务对其枢纽地位提升、旅客人流汇聚的促进作用,因而主动性更高,而中小机场因担心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存在诸多顾虑;对旅客而言,普遍对中转航班的认可度不高,主要是受中转产品单一、中转等候时间长、反复存取行李、重复安检,尤其是遇到航班延误造成衔接不畅或行李破损等问题影响。
  服务标准执行不同。由于中转服务涉及不同航企和机场在航线资源、服务流程、地面保障、处置规范等诸多方面的对接,行业内尚未就此形成统一的标准,特别是通航短途运输与运输航空在航班计划、客票销售、客舱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一是通航短途运输旅客信息难以进入旅客订座系统(俗称“黑屏”);二是通航短途运输旅客不能托运行李,只能携带8公斤以内的随身行李;三是通航短途运输旅客在运输机场换乘航班时,须再次安检;四是通航短途运输航班在自身原因取消或者长时间延误后对旅客食宿保障等方面与运输航空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中转旅客乘机体验感不佳,也制约了民航比较优势的提升。
  信息服务联通不够。在旅客体验中转过程中,部分企业通过联合OTA(在线旅行平台)、中航信等,可提前获取中转旅客信息,但也只能掌握局部信息;部分企业自行开发离港系统,无法与其他系统连通;个别企业靠微信群传递旅客信息,导致无法获得完整的中转旅客信息。针对未签署协议的跨航企中转行李由于信息获取存在困难,因此需工作人员逐一扫描才能完成中转行李识别,人力投入高。同时,出港航班中转柜台目前存在系统间开放时间限制,亟待打通。此外,由于缺乏通用的信息系统支持,一旦发生航班延误,难以为中转旅客提供针对性的保障方案,无法及时为旅客提供后续航段的退改签服务。
  转段进阶
  构筑通航发展新优势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地形复杂多样,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航空运输在速度、安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实施“基本航空服务计划”,可以改善当地出行条件、促进文化交流和资源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基本航空服务计划”也是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的出发点。作为民航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举措,其目标是保障偏远地区居民基本出行需求和权利,使其融入全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共享社会发展成果。2021年,全行业新增航空人口3563万,其中有53%来源自二、三、四线城市,这也印证了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大有可为。
  “十四五”时期我国旅客运输量将超过9亿人次,运输机场数量将达270个以上,航空公司运力保障和空管部门运行保障将持续增强,民航将成为大众化、普及化的交通出行方式。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年人均乘机不足0.5次,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87人次,我国人民的航空出行需要还远未得到满足,民航供给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得尤为突出。多年来,由于中转服务产品不足、衔接效率不高、旅客体验不佳等因素,旅客视中转为畏途,极大限制了出行意愿。这就意味着民航需要服务的人群越来越多,我们要积极推进中转服务便利化,打造无缝衔接的“干支通,全网联”的航空服务网络,提升旅客出行意愿、激发航空市场潜力,让更多人能够享受民航服务,满足三、四线城市居民出行,助力区域协同和乡村振兴战略。
  进入“十四五”后,民航必须重点聚焦行业在网络结构、运行效率、经营品质、综合保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持续强化运输航空领域各基本特征的成熟度。特别是支线和通航短途运输机场,作为“干支通、全网联”航空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发国内航空需求的基本盘,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关键资源配置不足、行业主体认识不一、服务标准执行不一、信息服务联通不足等亟须解决的瓶颈与短板。
  2022年初,民航局发布了《“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和《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提出要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助力实施“出行一张脸”等目标。事实上,智慧民航建设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加快推进民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行业发展空间、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有利于改善旅客航空出行体验、提升满意度和获得感;有利于发挥支线对干线的供血效应,提高航企客座利用率、提升航企经济效益;有利于发挥枢纽机场的辐射效应,增强枢纽地位、提升旅客流量,从而形成旅客、机场、航企乃至整个行业多方共赢的局面。
  当前,传统的发展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运输规模持续增长与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的矛盾仍将是行业面临的主要发展矛盾,因此要破解行业发展难题必须实现民航智慧化转型,依托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民航与其他交通方式、其他行业领域实现融合发展,构筑发展竞争新优势。这意味着民航的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依托“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与旅游、电信等上下游产业协同联动,推出“民航+旅游”“民航+5G”等服务产品,实现服务模式多元化,展现民航的综合服务能力,通过促进行业创新协同,打造智慧民航出行服务体系,为旅客提供全流程、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航空服务,加快构建民航新发展格局,助力实现“人享其行”。
  能力提升
  以通航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实施意见》以试点为突破口,围绕法规标准、服务平台、资源配置、行业监管等关键节点开展工作,积极推进“五个一”工程,着重突破妨碍“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运行效率提高的关键堵点,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将通航短途运输全面融入运输网络,全力构建中国民航“干支通,全网联”的运输航空服务体系,充分释放国内航空运输市场活力。
  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法规标准体系。从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各层次入手,全面梳理“干支通,全网联”服务相关的企业运行、资源配置、保障标准、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通航短途运输纳入公共航空运输方式管理的可行性及相关举措,将有关法规修订完善工作全面纳入立法计划,构建一套与国际接轨且行之有效的中转便利化与通程航班法规标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聚焦痛点堵点环节,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围绕干支、支支、支通等航线联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鼓励企业联合机场、航企、OTA等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研究干线与支线、支线与通用等相衔接的运行模式和协作机制,支持各地开展一批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干支通,全网联”试点工程,建立试错容错机制,推进试点成果固化推广。
  整合相关信息系统,搭建行业服务平台。一方面,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推动航空运输的客票销售、航班运行、投诉管理等与通用航空业务系统协同,建设通程航班监管平台,实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涉及的业务管理与监督系统融合互联,提升通程航班的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一个开放协同、公益共享的行业级中转便利化信息服务平台并推广应用,有效整合国内中转服务相关信息资源,不断提升各机场、航空公司的服务能力与中转便利化水平,真正为旅客提供“服务有温度、保障有力度”的航空出行体验。
  优化关键资源配置,鼓励模式应用创新。推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形成一套开放有度、创新融合的通程航班服务监管体系。一方面,围绕运力投放、航线航班、起降时刻、航路划设、资金补贴等完善支持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市场主体开展干支通航线网络建设。另一方面,实施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鼓励航空公司、机场等市场主体通过创新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推进政策、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持续提升干支通中转便利化水平。
  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打造中国特色品牌。围绕企业信用、飞行安全、服务质量、企业责任及社会贡献等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运输机场最短中转时间、通航短途运输服务保障评估机制并定期发布,完善“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航班保障机制、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快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示范效应的“干支通,全网联”品牌企业,促进行业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更好发挥航空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