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机场陆侧交通处于城市和机场两个交通系统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但现实中往往被忽视。本文从陆侧交通的现状与潜在风险、典型模式与案例分析以及对策与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更好的发挥其良好的作用,促进机场功能发挥并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机场陆侧交通 综合运输系统 临空产业规划 区域经济发展 协调配合兼容
引言:
航空运输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务和旅行,也使得机场所在地区嵌入全球产业链,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地面交通的矛盾日益突出,拥堵不畅影响到航空出行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重大事件发生后,地面交通不能达到及时疏散客流的良好预期。
在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增多以及航班量大幅度增长的背景下,空域等空中航行资源日益紧张,矛盾突出。考虑到空中不可控因素较多且空中飞行费用高昂等原因,航空业普遍的规则是以地面等待为主,与之配套的机场陆侧交通重要性显现。通过加强互联互通,优化陆侧交通并建立网路,促进人流与车流的顺利疏导,在重大或突发事件发生后,保障交通顺畅,最大限度降低对公众正常生产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1.现状与潜在风险。
1.1机场陆侧交通的现状。
陆侧交通人流的三个主要来源:始发和终到的旅客、驻场单位的工作人员、接送以及观光等其他人员。陆侧交通的方式主要有:私人交通工具主要是私家车,公共交通工具则比较广泛主要分为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包括机场巴士、公共汽车、运输企业等提供的商务车辆,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火车、磁悬浮等等。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各大中城市普遍追求发展的高度和广度,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摩天高楼以及楼群的高度和数量不断被刷新。由于飞机起降要求机场周边具备良好的净空环境,离市区较近的传统机场大多被迫迁建至远离市区的郊区。相比较而言,火车、汽车等其他交通工具要求较少,站点多位于市中心或离市区较近。机场距始发终到人员集中的市区以及陆路中转旅客到达的车站均较远,大量的人流需要合理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进行高效转运。
1.2机场陆侧交通的薄弱环节。
1.2.1交通体系应对干扰的能力较弱。
我国近两百个机场中,仅个别大都市的门户型枢纽机场具备综合型交通体系,处于良好的交通网络之中,绝大部分机场进出机场交通途径单一。机场对单一陆侧交通的依赖性过大,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等的影响以及后续影响较大。即便是建立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大型机场,由于运输量增长迅速,扩建后很快趋于饱和甚至超负荷运转,人流数量庞大,受干扰后人流波动巨大。现有机场陆侧交通体系应对干扰的能力普遍较弱。
1.2.2交通体系间兼容性较差,互补性较弱。
由于传统行政体制的制约,民航、铁路、公路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各自学科体系不同,规划评估方式不同,此外还有行政区域的分割,交通形式、交通区域之间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重复建设,体系间衔接不畅,人为增加了各交通系统建设运行以及交通体系间换乘的成本,降低了效率,更不能产生综合运输良好的聚合效益。
1.2.3临空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关联性小。
体系的分割不仅不能带动机场周边产业向临空产业聚集,甚至阻隔了机场周边区域临空产业的发展,结果是区域内临空产业发展滞后。尽管各地纷纷围绕机场打出临空产业牌,临空区域内产业与航空业关联性仍然较小,甚至重心还在传统产业。产业的关联性小客观上对互联性交通的需求也不够强烈,综合交通建设步伐缓慢。
1.3干扰机场陆侧交通的影响因素分析。
1.3.1受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我国常年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由南到北的汛期带来的洪涝灾害以及台风对沿海地区的肆掠,冬季北方地区的冰雪灾害以及南方地区的冰冻灾害,极大干地扰了机场陆侧交通。“全球最强”台风“海燕”袭击期间,三亚内涝严重,城市交通瘫痪,进出机场通道单一且积水严重,大批旅客因交通受阻无法到达机场,导致航班无法正常起飞,飞机积压地面以致停机位紧张。天气好转后先前取消、备降的航班与正班航班产生叠加效应,导致空中飞机聚集。空中地面双重压力下航班拥堵严重,“蝴蝶效应”扩大了台风的后续不良影响。又如,2012年7月21日北京雷雨,航班改航备降,出行旅客滞留机场,排水不畅致机场交通积水严重,滞留旅客无法转运疏散。
1.3.2受交通事故等突发情况影响较大。
交通流量不断攀升、交通建设速度低于经济发展速度、规划设计不够合理、持续的改扩建、区域交通发展不均衡、公众安全意识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道路事故频发、交通拥堵。机场通道也不例外,一旦发生事故影响交通,必定干扰正常的进出机场交通流。2013年12月1日广西南宁机场高速发生车祸,恰处施工路段,仅有的两条车道交通受阻,大批旅客以及机场员工无法正常赶到机场,未能赶上飞机的旅客就高达113人之多。
1.3.3受重大活动影响较大。
伴随着经济发展,对外交往的增多,各地外事交流、会展论坛、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的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机场作为进出城市的重要门户,对机场陆侧交通进行交通管制的频率与时长也呈现日益增加的态势。尤其是在单一陆侧交通的地区,没有备用选择,交通管制势必影响到机场日常的人员流动。
1.4陆侧交通不畅带来的不良影响
地面交通的拥堵不堪,而且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旅客无法把握地面交通时间。出行旅客提前数小时到达机场,延误发生后旅客往往不愿意离开候机楼,均是出于对无法按时赶到候机楼的顾虑。陆侧交通的不确定性,客观上增加了旅客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同样,地面交通的不畅也是航空公司无法根据航行动态及时安排航班运行以及旅客出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陆侧交通的不利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航空出行快速便捷的优势。
伴随着经济发展,公众出行需求增加,民航出行越来越日常化,远离市区的民航运输,如何与轨道、公路等地面交通协作,做到最便捷出行,满足人民群众对交通出行的更高的要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典型模式及案例分析:
2.1按照交通运输的方式分类:
多种运输方式并存,如浦东机场的磁悬浮、地铁、机场高速、长途汽车等;
多种等级公路并存,如首都机场机场高速以及其外侧的机场辅路等,南宁等机场的机场高速以及沟通机场的国省干道;
多条机场高速并存,首都机场有连接北京主城区的机场高速、第二机场高速以及其之间的联络线,此外还有联通顺义的机场北高速;
单一或局部单一通道连接型:国内较多的机场进出通道数量和方式上均单一。由于航班起飞时刻固定,机场陆侧交通需要具备较强的时效性,一旦单一交通发生突发事件导致封路堵路,对公众出行的负面影响则是巨大的。此类陆侧交通亟待优化,做到机场内交通的小网络与城市交通的大网络互联互通。
2.2按照陆侧交通的布局分为:
哑铃型和“T”型:多数机场直接与市区连接形成哑铃型。扬州泰州机场建立联络线与两个骨干城市之间高速路相连形成“T”型。
贯穿机场区域型:浦东机场和白云机场,机场高速贯穿航站楼区域,飞行区域位于机场高速两侧。
路网环抱多通道发散型:虹桥机场是国内少有的的两个航站楼分列飞行区两侧并通过地铁和穿梭巴士相连,机场周围路网密集,多通道发散,多种形式集散客流。
2.3典型陆侧交通案例分析。
贯穿型:广州白云机场机场高速以及轨道交通连接主城区,为主要的客货集散运输渠道。机场高速北沿线沟通机场北部的生活区以及卫星城镇,为主要的职工通勤通道之一。其在机场内段为机场大道,航站楼南北两个生产办公区域,通过纵横交错的道路相联通。值得一提的是首都机场北高速建成后与机场高速形成贯穿航站楼区域的格局,但是由于其向远离主城区方向延伸,绕行路程长,在缓解机场客流方面作用有限。其最大的副作用在于促进顺义土地开发,随着北京主城区地价节节攀升,顺义地产价格优势显现,众多驻场单位选择在顺义后沙峪等地办公,机场员工很多也选择在顺义居住,客观上分流相当一部分生产性车流和员工通勤人流。
枢纽型:作为综合交通枢纽的优秀案例,上海虹桥枢纽是机场、地铁、高铁、长途车站、公交场站的综合体,并预留了磁悬浮列车车站。关键的是虹桥枢纽处地处上海发达的地面交通网络中,道路交通网路环绕,分列飞行区东西两侧的新老航站楼通过地铁和免费穿梭巴士等方式连接,多种交通方式衔接完善。此外各大型机场纷纷将轨道交通引入机场,途径或专线轨道,直接进入航站楼或与航站楼联通,构成不同程度上的综合交通枢纽。
单一型:个别机场在城市路网与机场路网两个区域之间,仅仅机场高速一条道路相连接,机场高速在该路段成为两个交通体系的咽喉要道。机场内的生产运行公路互联互通,市政公路路网密集,说明机场内交通体系与城乡道路体系的规划建设都是系统化的,但是两者间的协调确是有待优化提高的。
大型机场交通往往是多种交通形式的综合体,即便如此,陆侧交通的建设仍然赶不上机场客流量的增长步伐,其陆侧交通普遍饱和。部分中小机场也巧妙的运用了机场周边的交通资源,实现备份通道进出。机场陆侧交通在不同形式上探索实现多通道体系。
3.对策与措施
群众路线要求做人民群众满意的交通运输,机场规划建设与铁路、公路等交通体系相协调,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做到规划建设协调、运行运作协调、关联产业协调。多种形式的交通网络实现互通互补,丰富并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降低单一进出机场通道受阻后的不利影响。
3.1规划建设上相互沟通配合并不断完善。
3.1.1加强沟通协作,促进交通体系规划布局合理协调。
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组建交通运输部,由其统筹规划铁路、民航、公路、水路等发展,实现统筹规划决策,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科学协调发展。同样,地方也应当在现有的体系下建立起相应的联席会商、联合办公等协调机制。通过加强交通运输各行业间沟通协商,提升行业和体系间协作能力。在行业内广泛征求意见,搜集信息,综合多方因素,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在行业之间,规划设计则要综合考虑相关配套设施,积极与关联交通体系协调配合,做到协同决策规划。增强服务意识,适度增加评估考核机制,以降低公众出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为目标,切合实际做好规划设计。
3.1.2优化交通网络,增加进出机场通道。
合理适度优化路网结构与交通格局,促进机场场内道路布局与所在区域交通规划相配套。加强机场与腹地之间的衔接,促进机场内交通体系与公共交通体系协调。结合实际借助现有交通设施,通过建设机场联络线等方式与现有的高速、国省干道连接,借势发力形成多层次、多方向的进出机场通道,用较小的投入获得良好的效应。打破体系壁垒,增强跨交通行业协调协作能力,顺畅衔接不同体系的交通网络,做到机场内外交通联网互通。
3.1.3统筹设计建设,促进多种交通方式并举。
大型机场的运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仅凭道路交通无法满足机场客流地面运送的需求。解决地面交通系统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交通转运方式和不同的车站设置方案,因势利导促进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融会贯通。新建机场或机场设施要综合考虑,牵头做好配套的交通体系设计,协调建设同步实现功能。高效整合机场陆侧交通,多种交通方式结合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多元化的交通方式联通实现枢纽内零换乘。交通方式之间通过优势和资源互补,提升抗击风险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保障交通体系安全。
3.2在机场陆侧交通运行上,做到各交通体系相互配合、相互衔接。
3.2.1大力发展并完善公共交通,培养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习惯。
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费用低、占地少、污染少、舒适性好、准时可靠等优点,是城市与机场间理想的交通方式。倡导公交优先,增加投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人性化设计公交场站和线路,设施内注意细节,设施间解决交通换乘与组织等问题,提高服务水准,以人为本做到一体化换乘。广泛发布公共交通信息,为乘客提供便利,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培育公共交通使用群体。
3.2.2加快乘客信息系统建设,正确引导交通流。
机场客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瞬时性和不均衡性以及日客流延续时间长等特点,需要机场陆侧交通系统安全快捷地集散旅客。将机场与轨道交通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完善静态交通导向标识,建立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具体分析并准确预测机场客流的流量和特征,准确发布动态人流信息,及时疏导人流、车流。综合考察机场周边交通的路网结构与人流高峰等特点,适时适度调整交通运行,错开人流高峰,高效利用路网,避免叠加效应加剧路网负荷。
3.2.3加强机场交通与公共交通等交通体系间的协调。
多元化的陆侧交通由于隶属关系不同、运行机构不同等因素,运行过程中协调不顺畅的现象比较普遍。机场大巴由机场公司运行,线路和停靠站点均较少。候车设施单独设立,建设不完善,维护不及时。公交公司运行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相对完善,但城市公交进入机场后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能到达候机楼导致旅客要步行一段路程。在设施和运行上有待突破体制分割,做到网络兼容、衔接紧密、运行协同。
同样,在现有机场高速等快速通道的基础上,促进机场内生产运行道路与市政道路联网运行,分流车辆避免客货车争道,提高高速通行速率与路网客货集散效率,缩短生产运行车辆绕行高速的路程并节约其高速通行费用。
3.3产业上加强合作,促进临空配套产业聚集。
3.3.1突破行业分割,高效运行机场。
机场是交通运输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国内机场总量偏少,从业者数量少。民航行业门槛高导致外界对民航的不了解、不理解,往往是外行筹建运行机场。机场建设之初地方政府和公众普遍关心通航航点和航班架次等数值。机场正常运行后发现配套滞后,产业脱节,机场运行困难。跨越民航运输的行业门槛后,发现后续配套的门槛仍然存在。机场的健康运行并发挥其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需要众多相关产业的支撑。
3.3.2加强产业配套协作,促进临空产业聚集。
结合中央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文件要求,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实现协调运作,配套设施共享,关联产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选择性招商引资,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形成上下游产业链一条龙,加强配套服务,促进机场周边区域临空产业发展。围绕航空构建多个产业密集群,促进统一的密切合作的经济关联体形成。完善的交通体系服务产业发展,关联产业的发展需求呼唤交通互联互通。
3.3.3积极探索实践,发挥多级临空效应。
机场建设并投入运行,与生俱来带的是原生效益和次生效应。在机场产生原生效应(新建以及扩建机场服务设施所带来的短期性、直接性的经济效应)以及次数效应(机场运行所带来的长期性经济效应)的基础上,机场毗邻区以及周边区域应当积极发掘其衍生效应(被机场所吸引到附近建厂的产业),并着力提升机场带来的永久性效应(航空服务促进地区经济更长期和更大的发展,包括其带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以及为新经济活动提供重要的知识库等)。
结语:
长期以来,机场陆侧交通处于机场交通与城市交通两个重要的交通系统之间的次要位置而被忽略。随着城市和机场间的交通流增大,其重要性日益显现。机场陆侧交通是机场服务区域发展与城市提升基础设施的桥梁,通过调整优化机场陆侧交通,增强互联互通,化解突出矛盾,突破机场陆侧交通瓶颈,促进航空运行顺畅和区域发展协调。作者:王升,交流邮箱:atm6@sina.com 原载《改革与开放》杂志2014年1月上半月刊。